GCP专业组简介
呼吸内科专业组简介
1.专业介绍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是安徽省十二五重点培育专科及合肥市重点专科。病区面积2000余平米,病房拥有固定床位44张,展开床位66张,已成为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色、呼吸道疾病研究治疗中心。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临床药师规培基地临床教学点、安徽医科大学呼吸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合肥市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主委单位、 承担安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理论教学。设立戒烟、睡眠、肺癌、慢阻肺、咳嗽、哮喘六个病种的特色门诊。设立了门诊呼吸诊疗室、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睡眠监察室四个诊疗室,专科医疗设备总价值约一千万。专科医疗发展有以下五个特色技术:1.无创通气技术:国内先进,省内领先,该技术有合肥市科技局立项项目2项安徽省科技厅攻关项目一项(获20万资助),分设立中心有10家安徽省三级医院,先后获得合肥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1年北京潮阳呼吸支持学院安徽分院落户我院。2.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治:市内率先开展,省内规模最大,国内第一批运用云技术远程诊治,成果获得合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3.气管镜技术:市内率先开展气管镜下的诊断和治疗。4.慢阻肺稳定期干预技术:省内率先开展。5.感染病原体复合诊断技术:部分项目省内领先。我科制定了慢性气道疾病、呼吸系统感染、肺部肿瘤三个亚专科,每个亚专科有自己的亚专科带头人。
专业组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专用临床试验资料及药物存储室。抢救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均参加了GCP培训,并获证书。能够承担本专业组所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
2.医疗团队组成
现有2名硕士生导师,6名硕士,1名博士。
现有在职医护人员32人,其中:医师12人、护理人员20人。
3. GCP团队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职称
分工
丁震
男
副主任医师
专业负责人
李秀
女
主任医师
研究者
钟明媚
女
副主任医师
研究者
裴翀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徐康
男
住院医师
研究者
耿蓄芳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邓芳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张月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沈莉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4.专业负责人
丁震,男,1975年4月出生,2005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大学,2005年7月至今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目前任呼吸内科科副主任医师、科副主任。
从事肺科及呼吸内科工作共 21 年, 其中 2002-2005 年间在安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细菌耐药性; 2005年开始睡眠呼吸暂停及 COPD 夜间低氧血症方面研究。 目前博士在读,发展方向为肺部感染性疾病及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指导合肥市部分县级、 社区医院内科医师在抗生素规范使用、 COPD 夜间低氧血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治,近 3 年来分别在国家级、 省级及市级继教班上进行过 5 次相关内容的授课。完成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临床实习医师带教 126 人次;完成院内轮转医师带教 36 人次; 完成合肥市社区、 乡镇全科医师培训带教 22 人次; 完成研究生实习医师带教 8 人。
任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结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安徽微创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委员、安徽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专委会常务委员、合肥市呼吸病学会委员。
GCP培训经历: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培训班”,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
发表与药物相关论文:
[1]徐丙发,丁震,李秀,等. 某院呼吸内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应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22):2041-2044.
[2]胡碧丹,丁震.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在AECOPD中的疗效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2):2184-2186.
[3]丁震,刘骅,陈洁,等. 不同雾化方法吸入布地奈德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疗效及血药浓度对比研究[J]. 临床肺科杂志,2015,20(11):2027-2030.
[4]王同,李秀,张素萍,等. 无创通气连接解痉剂吸入治疗COPD合并呼衰的临床观察[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23-24.
普外科专业组简介
1.专业介绍
普外科是安徽省第一周期重点扶持学科、第二周期省市重点学科、第三周期临床医学特色专科,是合肥市第一、第二、第三周期重点学科,是安徽医科大学重点扶持学科。医生38人、护士53人,拥有固定床位89张,年出院人次约3600。
普外科是合肥市技术力量最强、规模最大,开展业务最全的外科学专业科室,集急救、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手术范围涵盖: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等良性肿瘤病变、幼儿及成人腹股沟疝、成人切口疝、成人复发疝、成人食道裂孔疝、成人胃肠道恶性肿瘤、成人胰腺恶性肿瘤、重症胰腺炎、各种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各种复杂性阑尾、成人脾脏良恶性病变、成人肝脏胆道系统及胆囊恶性病变的诊断及微创手术治疗。开展的核心技术包括:肝癌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及综合治疗,胰腺肿瘤及复杂胰腺癌的手术和综合治疗,胆管损伤的修复治疗,复杂胆道及肝内外胆管结石外科治疗,重症胰腺炎规范化治疗,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以及各种腹壁疝的手术治疗等。其中在常见疾病,如肝胆胰脾及腹壁疝等治疗中,不但更新技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获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并且在业界赢得了极佳的声誉。在肝胆胰恶性肿瘤治疗上采用多学科模式综合治疗,使得患者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其中甲状腺良性肿瘤及成人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技术全省领先,具有极高知名度,已分获省科学进步三等奖、合肥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先后承担合肥市科技局科研课题“防漏水支架联合术中胆道镜在肝胆管中的应用研究”,卫生厅课题“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临床应用研究”,“腔镜外科技术整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应用研究”,“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在胰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和教育厅课题“巨噬细胞功能受损在肝癌的危险度研究”;近年来科室医生在SCI收录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新技术新手术项目曾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等奖,合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培养科室主要骨干力量前往欧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第一时间引入最新国际治疗成果,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始终以最严格标准督促科室不断进步,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作为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承担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每年招收普通外科学硕士研究生8-10人。
科室于2001年率先在安徽省开展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序贯综合治疗,包括新辅助化疗、规范的根治手术、术中温热化疗、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和长期随访。2009年开始与复旦大学上海肿瘤医院莫善兢、蔡三军团队合作开展规范的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和多学科综合治疗,与广州中山大学一附院胃肠胰外科何裕隆教授团队合作开展胃癌合理的、规范的胃癌D2手术和多学科综合治疗,建立安徽胃肠肿瘤外科治疗和科研合作中心,并邀请合作团队教授不定期坐诊和指导手术,定期派遣我科医师前往上海肿瘤医院和广州中山大学一附院学习、交流,以上海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医院手术理念和技巧为基础,密切关注国内外手术治疗新进展、新技术和新观念,形成我科核心技术,使我科胃肠肿瘤诊治水平达到了国内顶级水平,201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托出式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我科已成为省内胃肠外科学界知名专科,年完成胃癌和结直肠癌手术超过200例。科室在不断提高自身医疗诊治水平的同时,加强与国内一流医院的横向联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协作,促进了专业技术的提高和业务的完善。目前已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建立肝脏外科、血管外科分中心,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合作建立胰腺外科分中心。
专业组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专用临床试验资料及药物存储室。抢救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均参加了GCP培训,并获证书。能够承担本专业组所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
2.医疗团队组成
现有6名硕士生导师,25名硕士,6名博士。
现有在职医护人员91人,其中:
医师38人、护理人员53人。
3. GCP团队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职称
分工
何磊
男
副主任医师
专业负责人
余超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杜方超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丁丁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何世银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余庆庆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蒋文艳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程海燕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4.专业负责人
何磊,男,46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外科学硕士,硕士生导师,普科行政主任,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任合肥市肿瘤学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会员、肠内肠外营养学会分会委员。
GCP培训经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培训班”,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
发表与药物相关论文:
1、文刚,何磊,陶应田,沈毅,余超,杜敏. 经胃镜空肠置管全肠道营养在胃癌术后胃瘫中的胃瘫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J/CD].2012,6(23):126-127.
2、徐圣德,高斌,文刚,李华,张宇东,李劲松,张秀珊.术前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J].介人放射学杂志[J].2007,16(5):353-356.
3、文刚,徐圣德,张秀珊,王成宏,吴艳妹,彭 琼,洪 慈,李先海,黄 俊.术前区域化疗对胃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凋亡及增殖的影响[J].安 徽 医 药[J].2005,9(5):358-359.
4、文刚,何磊,涂从银,甄茂椅,沈阳,王岩岩.胃癌术后胃瘫患者经胃镜空肠置管行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J].2014,21,(2):115-117.
消化内科专业组简介
1.专业介绍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专业临床学科,2013年获批合肥市第四周期医学重点专科、2016年获批合肥市第五周期医学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安徽省十三五重点培育专科。现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副主任医师 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11人,各级护理人员14人。开放床位42张。为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学消化病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消化内科承担着食管、胃、肠、肝、胆囊、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拥有合肥市乃至全省一流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设施。多年来诊治了大量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形成了消化性溃疡、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系统诊治规范,在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对功能性胃肠疾病开展了深入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良好的诊治效果。设有完善的内镜中心,该室拥有先进的奥林巴斯及富士电子胃镜和奥林巴斯电子肠镜;重庆金山胶囊内镜系统及以色列胶囊内镜系统;德国EREB-200D内镜治疗工作站;富士小探头超声内镜系统;FICE及NBI染色及放大内镜系统,常年由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内镜诊疗服务,目前除常规开展胃肠镜检查外,开展无痛胃镜、无痛肠镜,内镜下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凝及圈套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钳夹止血治疗术,食管狭窄内镜扩张及支架植入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肿瘤粒子植入术等内镜下治疗技术。拥有胃肠起搏仪提高了对胃轻瘫、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效果。常规开展13C-尿素呼气试验(UBT),能无创、非放射性污染、安全、便捷地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消化内科承担着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等专业的临床教学工作,以及多家基层医院临床医师进修指导工作。在人体干细胞研究、治疗日益发展的今天,我科在医院建立干细胞研究院士工作站的大好时机下,开展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肝炎、肝硬化等的临床应用。承担安徽省教育厅、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市科技局科研课题多项。
专科特色:胶囊内镜检查小肠疾病;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隆起病变;染色内镜、内镜下染色检查及放大内镜检查提高上消化道早癌诊断;食管测压指导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直肠肛管测压及生物反馈治疗便秘;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食管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食管狭窄;食管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消化道息肉及其它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内镜下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剥离;干细胞治疗重症肝病等。
专业组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专用临床试验资料及药物存储室。抢救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均参加了GCP培训,并获证书。能够承担本专业组所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
2.医疗团队组成
现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12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人,护士团队14人。
3. GCP团队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职称
分工
彭琼
女
主任医师
专业组负责人
冯广铭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李亮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李海文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程梅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曾燕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王薇薇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刘婷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4.专业负责人简介
彭琼,女,1960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滨湖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内镜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内镜与肿瘤专家协作委员会,安徽省肿瘤协会内镜协会常委,安医大消化病系常委,合肥市消化学会主委,合肥市营养学会委员,合肥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1983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医疗系医学专业,一直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掌握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重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病症,擅长胃肠疾病的诊治。主攻方向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治;每周3次专家门诊,一次胃镜1次肠镜检查,两次大查房. 1999年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内镜下小探头超声检查项目”,国内先进,填补了省内空白。2002年与介入科合作开展了“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项目”获合肥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3年《小探头超声在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07年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胶囊内镜检查工作;2008参与合肥市重大课题研究(胃癌序贯综合治疗,(2008-46);同年与胃肠外科合作开展了“术前区域性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影响项目”获合肥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主持完成合肥市科技局科研项目2项(1).胃癌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中Glis与bcl-2家族关系的实验性研究;(2).槲皮素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参与省科技厅科研项目1项、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合肥市科技局科研项目3项;安徽医科大学校级项目3项。2016年又参与了合肥市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精准医疗背景下两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晚期结直肠癌(YW201512010003)。发表论文20篇,其中SCI1篇、中华系列论文4篇。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承担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临床教学工作。组织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3次、合肥市市级继续教育学习班6次;参加国际消化会议4次,国家级学术会议15次;
近年来主持科研项目:
主持合肥市科技计划项目(JZ201512250023):胃癌前病变随访中超声内镜的应用价值研究。
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合肥市科技计划自筹项目,JZ201512250023,槲皮素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万元,结题,主持。
2.合肥市重点科研项目,合科〔2009〕63号-23,胃癌细胞Hedgehog信号通路中Glis与bcl-2家族关系的实验研究,2009年1月-2009年12月,自筹,结题,主持。
3.合肥市“借转补”医疗卫生项目,“精准医疗背景下两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2015年9月-至今,100万,在研,参与。
4.合肥市重大科研项目,胃癌序贯综合治疗(合科〔2008〕46号),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30万,结题,参与。
完成医院计划的相关进修生及临床实习生带教,指导本科室医师对本学科临床危急重症病例的抢救治疗及内镜操作,并协助指导本学科研究生/博士生培养,现已顺利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在读3名。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数篇。
相关学术团体及专业杂志任职情况:
安徽省内镜学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内镜与肿瘤专家协作委员会,安徽省肿瘤协会内镜协会常委,安医大消化病系常委,合肥市消化学会主委,合肥市营养学会委员。
GCP培训经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培训班”,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
发表与药物相关论文:
1.彭琼,周培霞,吴艳妹等,小探头超声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医师杂志 ,2002 4(1)38-39。
2.彭琼. 老年胃癌55例分析 安徽医药 ,2002 年6(1)44-45.
3.彭琼 . 小肠出血10例临床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0338(4)326-327.
4.黄利,彭琼. 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空泡蝶鞍,中华消化杂志2011,31(06)422-423.
5.黄利,彭琼.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胃疾病研究进展,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2012,21(02)193-196.
6.黄利,彭琼.胃癌中p53、ki67、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中国临床保健志,2012,15(02)154-156
7.史冠男,彭琼,戴夫.血清饥饿诱导胃癌SGC- 7901细胞内质网应激介导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2),120-123
8.戴夫,李海文,彭琼.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CD14+DRlow/-髓源抑制性细胞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1,18(03)311-314
9.高倩,彭琼.白藜芦醇对BGC-823胃癌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2014年发表胃肠病学与肝病学).
10.高倩,彭琼.Resveratrol inhibits the hedgehog signaling pathway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suppresses gastric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ncology Letters 2015, 9(5): 2381-2387.
11.徐刚,彭琼.白藜芦醇对血清饥饿诱导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29.11.
12.李亮,彭琼,蔡亦红,等.体外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6,51(1):41-46.
13.查正伟,郑吉顺,彭琼.微型小探头超声内镜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药,2017,21(7):1258-1261.
14.李丝丝,彭琼,甘惠中,袁媛,戴夫.槲皮素在衣霉素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介导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4):386-389.
15.许振,彭琼,甘惠中,高倩,徐刚,袁媛.槲皮素对胃癌细胞SGC-7901上皮间质转化的抑制作用[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31(3):227-230.
心内科专业组简介
1.专业介绍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是合肥市卫计委重点特色专科。病区面积1000余平米,病房拥有固定床位44张,展开床位66张,其中包括CCU病房6张,常规开展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外,其中以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为重点发展方向,常规开展的介入诊治项目有:心脏电生理检查、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ICD)、射频导管消融术(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室速等各种心律失常)、心血管造影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包括主动脉内气囊反搏下急诊PCI、经桡动脉PCI、药物涂层支架在冠脉复杂病变中的应用、冠脉内超声诊疗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包括动脉导管未闭、房缺、室缺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抽吸术、冠脉内压力导丝测定血流储备分数、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生理性起搏等技术居省内先进、市级领先水平。
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点,承担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任务。
专业组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专用临床试验资料及药物存储室。抢救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均参加了GCP培训,并获证书。能够承担本专业组所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
2.医疗团队组成
现有2名硕士生导师,1名博士,在读博士4名,5名硕士。
现有在职医护人员人50人,其中:医师10人、护理人员40人
3. GCP团队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职称
分工
张晓红
女
主任医师
专业负责人
王建飞
女
主任医师
研究者
李胜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李磊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刘蕾蕾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曹凌志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杨莉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张萌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4.专业负责人
张晓红,女,1970年10月出生,1993年从皖南医学院本科毕业,2009年取得安徽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学位,目前为主任医师,心内科行政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医大副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常见病的诊疗及危重症的临床救治工作,并在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方面具有专业特长,尤其心脏起搏治疗技术位居省内先进行列。
任安徽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合肥市医学会内科学心血管分会秘书长。
主持科研项目:
1. 2011年安徽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窦性心率震荡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编号KJ2011Z196)
2. 2016年合肥市卫计委应用医学重点研究项目:心率减速力联合心率变异性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不良事件的预警研究(编号hwk2016zd002)
参研项目:
1.2013年合肥市科技局研究项目: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超早期诊断价值。
2. 2013年合肥市科技局研究项目: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GCP培训经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培训班”,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
发表与药物相关论文:
1、 王建飞,施有为,张晓红,周跟东. 阿托伐他汀联合吉非罗齐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 山东医药. 2014,54(16):22-24.
2、王建飞,施有为. 血脂康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34(10):54-56.
3、王建飞,施有为,郑显东.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0,4(2):200-204.
4、王建飞,丁文联,郑显东.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大鼠的疗效和对骨骼肌影响的研究.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0(4):549-551.
5、王建飞,李天德,郑显东.阿托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对肝功能的影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8,16(2):121-124.
6、时义宝,李磊,程鹏等. 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安徽医药, 2017,21(9):1673-1676.
新生儿专业组简介
1. 专业介绍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是国家级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安徽医科大学儿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安徽省N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合肥市第三周期重点扶持学科、合肥市儿科专业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合肥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病房拥有固定床位40张,其中新生儿固定床位10张,实际新生儿展开床位25张以上。常规开展新生儿呼吸支持技术(包括常频、高频、双水平、高流量吸氧等多种模式)、新生儿换血疗法、肺泡表面呼吸物质的使用、咖啡因的应用、蓝光治疗、新生儿脑功能监测,肺功能监测等先进技术,并开展高危儿出院后长期随访,已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形成新生儿重症急救技术、新生儿脑损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两大主攻方向,通过四个亚专科建设:早产儿管理、新生儿危重症急救、新生儿神经管理、新生儿呼吸管理的建设,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医院合作及交流。
专业组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专用临床试验资料及药物存储室。抢救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均参加了GCP培训,并获证书。能够承担本专业组所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
2.医疗团队组成
现有在职医护人员52人,其中:医师14人、护理人员38人
3. GCP团队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职称
分工
温晓红
女
主任医师
专业负责人
朱蓉
女
副主任医师
研究者
黄金华
女
主治医师
研究者
潘军平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吴万云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彭敏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张静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潘龙凤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4.专业负责人
温晓红,女,1957年12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1982年7月至今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工作,目前任儿科主任医师、科主任、硕士生导师、
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儿科学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江淮名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学会早产儿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儿科学分会、安徽省遗传病学常委,合肥市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主持省、市公关课题、省高校自然基金、合肥市重大项目等项目8项;国内、省内合作项目2项。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中华系列、北图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从事儿科专业30余年,在儿童疑难危重症诊治、新生儿疾病及高危儿脑损伤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对儿科理论及技术操作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危重病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GCP培训经历:“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培训班”,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
发表与药物相关论文:
已发表:
1、 Rong ZHU,Xiaohong WE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Tanshinone Adjuvant Therapy on Bronchopneumonia in Children. Midicinal Plant[J],2015,6(9-10):42-44;
2、 于梅,温晓红等.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对呼吸暂停早产儿早期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3):1-5;
3、王玲玲,温晓红.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及对神经发育影响的比较[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11):1195-1197;
4、潘军平,温晓红等.茵栀黄颗粒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5):871-874.
肿瘤内科专业组简介
1.专业介绍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成立于1989年2月,现有病床24张,年收治住院成果诊治病人1000左右。目前有医师6名,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3人,硕士生导师1名,硕士4名。主要从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针对各种实体肿瘤,如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男性生殖细胞肿瘤及软组织手术肿瘤等进行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包括各恶性肿瘤术后辅助化疗、转移性肿瘤的全身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在科研方面,承担2项市级项目,是安徽医科大学硕士培养点,承担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任务。
专业组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专用临床试验资料及药物存储室。抢救设备齐全,能够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均参加了GCP培训,并获证书。能够承担本专业组所有药物的临床试验工作。
2.医疗团队组成
现有1名硕士生导师,4名硕士。
现有在职医护人员 18人,其中:医师6人、护理人员 12 人。
3. GCP团队人员组成
姓名
性别
职称
分工
鲍扬漪
女
主任医师
专业负责人
朱婷
女
主任医师
研究者
李玉芝
女
主治医师
研究者
曹永一
女
主治医师
研究者
孙峰
男
主治医师
研究者
娄海林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吕利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罗丽丽
女
主管护师
研究护士
姚梅
女
护师
研究护士
4.专业负责人
鲍扬漪 女,60岁,皖南医学院,医疗系 学士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大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
从事实体瘤及恶性血液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先后主持省市科研近10项,曾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及四等奖各一项,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一项,安徽省科技成果一项。目前主持2015年安徽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靶向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疫苗的制备和生物学效应研究》、合肥市科技局借转补项目《两种治疗恶性血液病细胞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获总计省市科研经费资金近200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
安徽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及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安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常委,安徽省生物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合肥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皖南医学院学报、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及安徽医药审稿专家。
GCP培训经历:“第二期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班”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7年11月。
发表与药物相关论文:
1、鲍扬漪,金运松.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恶性肿瘤贫血.临床血液学杂志,1995(4):166-167
2、瞿尔鑫,鲍扬漪.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各类贫血30例临床观察.安徽医学,1994(2):17-18.
3、鲍扬漪,汪锦萍.间隔性补铁防治妊娠期贫血的临床研究.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6(5).
4、鲍扬漪.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淋巴瘤并发致死性暴发性乙型肝炎2例.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5,30 83~84.
5、孙根林,鲍扬漪.沙利度胺对腹腔转移伴腹水的晚期胃腺癌治疗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1,(09).
6、孙峰,鲍扬漪.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安徽医药2012年7期.
7、秦叔逵,刘秀峰,马军等.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国人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6, 21(7).